章节目录 第 49 章 明末下6

作品:《盘点夺权篡位指南[历史直播]

    说到这里,u想和大家探讨一下,宋明的士大夫,最常说的一句话,就是皇帝不能与民争利。

    那么,什么是民

    徐达愣了一秒,忽然意识到了什么,眼神往文官那边瞟了一眼,然后换了个稍微舒服一点的姿势,准备吃瓜。

    按照咱们现在的理解,民就是老百姓呗,这还能有什么疑问

    大明永远的慈父朱元璋同志也是这么想的,他曾经也说过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

    所以在这种思想下,明朝初期出台了许多福利于老百姓的政策,我给大家简单介绍几条。

    朱元璋认真的听了起来。

    u记得有个笑话,是说网友们普遍认为秦始皇、汉武帝、唐太宗等都是雄才伟略的君主,但问到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期那九成九的人都会选唐太宗,因为二凤是真正的心系于民,内政做的特别好。

    可到了朱元璋这里,大家记得的除了雄才大略,就是刻薄寡恩、清洗功臣、对子孙特别好、总之一股又土又俗的小地主气息。

    但其实根据我查阅的资料,明初的内政也做的很不错,各项福利制度很完善。不能因为子孙后代荒废,被那些文人笔杆子抹黑,就把锅扣在祖宗头上吧。

    替我们八八委屈。

    宋濂看出来了,这天幕就是极尽一切诋毁他们士林,这天幕,怕不是什么妖女的法术,哼。

    文华殿的大臣也是这么想的。洪武时期,人人生活在高压下,连晚上说的梦话都能被锦衣卫听到,这是人过得日子他们哪里抹黑了,记录的都是事实好不好

    还记得礼记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是什么样子么

    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,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;男有分,女有归,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,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,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”

    老有所终、壮有所用、幼有所长、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,这就是朱元璋立定福利政策的底层逻辑。

    我们现代成年人身上的三座大山是什么养老、医疗、子女教育。

    这些,你在洪武年间的政策里都能找到答案

    第一项,就是免费养老。

    洪武六年,朱元璋颁布诏令“民年七十以上者,许令一子侍养,免其差役。”

    也就是说,为了更好地让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,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。

    到了洪武二十年,大明又颁布了终身养老令“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给五斗米三斤酒和五斤肉,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更加给一匹帛和十斤絮。”

    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,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,还给予物质奖励,赏赐衣物,发放奖金。而且,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,当他们年届

    六十就可以享受到,养老令上八十老人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。

    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,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,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;去世后,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。

    而那些鳏寡孤独的老人怎么办呢

    洪武元年,朱元璋下诏“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,官为存恤。”

    到了洪武五年,朱元璋便令天下郡县设立“养济院”,而这养济院的收容对象便是民之孤独残病不能生者,许入院。

    而官府对养济院补贴基本是成年人每月三斗米三十斤柴,还有冬夏布匹三丈。基本已经是小康之家的生活标准了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养老这方面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,确保每一个大明老人都能安度晚年。

    虽然是还没有发布的命令,但天幕既然已经说了,那就是认证了,所以李善长领头拍马屁“陛下仁心至圣,直追三代矣”

    朱元璋笑呵呵的让他们起身,眼中一抹精光却在不自觉的打量着殿中的几个心腹文官。天幕说文人笔杆子的抹黑,会有这些人么

    第二项,是免费的医疗。

    洪武三年,朱元璋命天下府州县开设“惠民药局”。凡是没有钱看病的军民,都可去惠民药局免费看病和抓药。

    到了永乐四年,成祖又命礼部郑重声明惠民药局一定要惠民,要落到实处,不能光搭个架子去服务那些不缺钱的老爷

    到了成化年间,惠民药局的业务已经扩大到边军身上了。

    这些政策,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大明人“伤病者有所治”。

    崇祯叹了一口气,这些政策他碰都没碰到过,不用说,早就败坏了。

    他就是那个让祖宗承担骂名的不肖子孙啊

    第三项,有点厉害,免费公墓。

    朱元璋小时候,一个月内,接连失去了四个亲人。因为是佃户,所以他和二哥便去祈求自己的地主刘德赐一块地,希望能有一个小小的角落来埋葬父母。可惜头都快磕破了,刘德毫无所动,甚至又嫌晦气大骂一通赶他们走。

    最后还是同村的刘继祖看不过去给了块地,朱元璋和他二哥用草席卷了父母的遗体下葬。当然朱元璋知恩图报,当了皇帝后封刘继祖义惠侯,世袭罔替,与国同享。

    可能是推己及人吧,洪武年间,朱元璋便下诏延续北宋年间的免费公墓漏泽园的制度。明朝的漏泽园主要是安葬无主尸骨和家贫没地的人,并在天下府州县设立义冢,保证大明人都能“死有所葬”。

    朱棣思索道“朕记着,这项制度目前还没完善”

    朱高炽点头“太祖虽然下令,但各地府州县还没建立完全,皇爷爷就驭龙宾天了,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后,许多地方拿了钱却没办事。”

    他本来想说到了建文朝,又突然想起自己亲爹已经废除建文这个年号了,于是立马改口,省得惹老爹不高兴。

    朱棣甩了个鞭花,冷笑道“呵,这些地方官,一个个跟懒驴似的,不抽上几鞭子就不干活今年京察大计的时候,要把这一项列入政绩考察”

    第四项,是社会保障房,不过遗憾的是这项政策没有普及,仅仅是个尝试。

    洪武七年,朱元璋给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,命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,盖了260间瓦房,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,南京的官员很快执行了。一个月后,朱元璋又给华亭县的官员下旨,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,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百姓居住。

    虽然因为各种原因,这项制度没有铺开,朱元璋“居者有其屋”的梦想破灭,但这却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

    朱元璋也明白为什么不能成功,天下那么多人,房子永远都修不完,让人住不谁住这里面可上下其手的空间太多了。

    吏治,归根结底还是吏治的问题

    最后一个大项就是教育方面了。

    因为明朝的户籍制度是把民籍和军籍分开,所以这两部分的基础教育也是分开的。

    民籍是三十或五十户设立一个“社学”,主要是对十五岁以下的男丁进行普及基础教育的。而军籍则是以卫所为单位设立卫学,军籍子弟都在里面开蒙上学。

    社学和卫学都是免费的义务教育,然后如果想继续往上读,那就跟我们现代的模式差不多,要参加一级一级的参加升学考试,才能就读于县学、州学、府学。最后,如果成绩优异,就能考到京师大学国子监啦

    小镇做题家泪目了属于是。

    国子监真的跟大学很像,是修完学分才能毕业,学的实在太差还会被打板子哦,不过国子监包分配,出来就可以去六部或者地方州府当吏员。

    一步到位,直接上岸。编制永远的神

    朱棣听到这里就气不打一出来,心里大骂朱允炆是无知小儿。

    天幕所说的,确实都是洪武年间的教化政策,但是大部分在建文年间都荒废了那齐泰、黄子澄、方孝孺没一个好东西,把他那傻不拉几的大侄子忽悠的团团转,将教化的权柄又还给了他们士林自己手里。

    除了这五个大项之外,朱元璋还有许多善政,比如说告御状的通行证大诰。

    洪武中期,天下承平,那些阴间生物渐渐死灰复燃,官吏贪赃枉法、豪强兼并、脱避粮差的情况日趋严重。朱元璋为了遏制这股风气,将“官民过犯”典型案例辑录成帙,仿周公大诰之制,于洪武十八年刊布了明代的大诰。

    初版的大诰有七十四条,后续又在十九年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、大诰三编四十三条,这三部合在一起,统称为御制大诰。

    朱元璋对自己的这部大作想当的满意,规定每家必须有一本,还派生员去给不识字的百姓去讲解内容。如果你犯了笞、杖、徒、流之罪,而家里有大诰这本书,那你就能减一等罪,否则罪加一等

    。

    大诰为啥是一本奇书呢

    因为它的发布,是为了警示、告诫官吏们好好当官,不要搞违法乱纪那一套,里面80的内容都是关于官员的。

    但是大诰没有正式的法典大明律那么咬文嚼字,让人难以理解。而是通过一个个发生过的案例,让百姓了解自己该做什么,官员该做什么,一旦百姓发现官员违法乱纪,就可以手持大诰进京告状,这本书便是路引,见手持此书进京告状者一律放行无阻,谁若阻拦,全家处死

    这叫什么发动人民群众,监督吏治

    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禁激动了起来,这份激动里还带着一些雀跃和自豪。

    他在心里夸自己可真是个小天才锦衣卫再多,也不可能监控到天下千千万的官吏,那就发动起天下所有的百姓,一起帮他看着这群当官的

    洪武年间,大诰真的好用。

    洪武十八年,江苏常熟县的农民陈寿六,因不满县官顾英横征暴敛,一气之下和几个哥们一起,把县官绑了,头上顶着大诰,一路走到南京告御状。

    这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大事。

    当时这书才刚刚发行,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,只是议论纷纷的想区区一个泥腿子,怎么敢绑县官要造反不成

    但是朱元璋非常高兴,他评价这个陈寿六说“此人,岂不伟欤”

    最终顾英贪污罪名坐实,被打入了大牢,而陈寿六也受到了朱元璋的重奖“赐三十锭,免杂役,随行各赏衣两件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非常欣赏陈寿六,作为第一起拿大诰来告状的榜样,朱元璋为了防止其他官员对陈寿六打击报复,还特意下圣旨“敢有罗织罪名,害陈寿六者,诛其族。陈寿六若借朝廷之名义,行不法之事,地方官员无权决断,须押解入京审判。”

    朱棣想起了风风火火的洪武年间,脸上也浮现出笑意。

    再想想现在这个充斥着浮华与奢靡的应天府,心里像拧了疙瘩一样不舒服。

    迁都,必须迁都

    燕京才是他的应许之地

    但是这种政策怎么可能坚持下去呢

    且不说明朝初年,各级官员的俸禄都很少。

    以正九品的官员为例,他们每月俸禄三石,万历年间才涨到五石五斗。这些钱仅仅只够吃饭的,若是加上迎来送往、延请幕僚则完全不够,这就很容易滋生腐败空间。即使朱元璋高举屠刀,规定贪污六十两就要剥皮萱草,大多数出身贫苦的官员也不得不在“家无余财”和“冒着生命危险贪污”中进行两难抉择。

    朱元璋面色有点沉重,天幕说的很有道理。

    可给官员涨了俸禄,就会少一大笔钱去执行那些福利政策了啊

    要不还是涨点

    就算没有俸禄这方面的问题,他们也不能接受被老百姓监督。

    当官,那就是老爷,是士大夫这个阶级,士农工商,四民之首。被那些泥腿子监察,成何体统

    当时他们不敢,因为朱元璋大权在握又不听他们忽悠。

    没关系,太阳终究会下山的。

    朱棣在心里冷哼一声,这天幕说的一点不错,他爹薨逝后,这些人可不就来忽悠她大侄子了

    朱元璋去世后,这大诰基本也就成了摆设,官员们基本都想要遗忘它的存在。

    太阳落山了,再也没有农民顶着这本书去告御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