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节目录 第 47 章 明末下4

作品:《盘点夺权篡位指南[历史直播]

    所以,对于崇祯来说,抄家是一条看似有用实际上很难执行的方法。

    那么,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u主私以为,大明搞了两百年的兴文匽武,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。

    朱元璋和朱棣同时瞪大了眼睛,感觉自己血压要上来了。

    这是怎么话说的

    虽说当时打出的旗号是“山河奄有中华地,日夜重开大宋天”,但皇明可不是要全盘学习大宋啊喂

    修文偃武、末期党争,民乱四起

    这是什么大宋翻版

    朱棣凶狠的瞪了朱高炽一眼,吓得他的大胖儿子一哆嗦,往后退了一步。

    “只要你不是病重的要死了,就得天天来操练京营的兵马,听懂了没”

    朱高炽再不愿意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忤逆他爹,不然那马鞭子真有可能抽在他身上,而且他也觉得学北宋不可取,赶紧答应道“儿子明白”

    天幕上出现了画面,一个将军骑在马上,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士兵前行。

    士兵们的甲胄、武器各不相同。有的一看就是精锐,甲胄严整,简直武装到了牙齿,骑着马护卫在队伍两侧。有的则是连盔甲都不全,只披了一件薄薄的皮夹,腿上绑着布条绑腿,手里握着把木质长枪,跟在队伍中。

    但不论如何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股坚毅的神色,气势高昂,一看就是精兵强将。

    一阵清风拂过,吹向那些徐徐如林的旗帜,最前面有一面大纛正在迎风飘扬,正是一个“徐”字。

    朱元璋思量了半天,问道“老徐,这怎么看着像你”

    徐达也惊愕的看着天幕,虽然骑在马上的将军带着兜鏖看不见面庞。可这些兵将的装扮、武器,甚至远处那凹字形的山谷,怎么看怎么眼熟

    这不是他前两年北伐,逼近通州时的情景么

    天幕上的那些士兵正在急速的赶路,但队形却丝毫不乱,也不知是谁起了头,忽然大家都齐声唱起了歌谣。

    “云从龙,风从虎,功名利禄尘与土。

    望神州,百姓苦,千里沃土皆荒芜。

    看天下,尽胡虏,天道残缺匹夫补。

    好男儿,别父母,只为苍生不为主”

    徐达确信他没听过这种歌谣,更不可能带士兵一起唱,但这不妨碍他想起了当年北伐时的热血。

    跟着他北伐的士兵大多都是在淮西和应天招的老兵,他们基本出身草莽,在前元时命如草芥一般,连匹夫都称不上,但就是他们这群泥腿子,在陛下的带领下,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,他们赶走了胡虏,让六百年未闻王化的燕云十六州,重新插上了汉家的旗帜。

    就像是歌谣里唱的那样天道残缺匹夫补

    天幕上的士兵还在继续唱。

    “手持钢刀九十九,杀尽胡儿方罢手。

    我本堂堂男子汉,何为鞑虏作马牛。

    壮士饮尽碗

    中酒,千里征途不回头。

    金鼓齐鸣万众吼,不破黄龙誓不休”

    朱元璋大声赞道“好朕看这首歌谣好的很老徐,回头让将士们都学起来,就当成军歌来唱”

    蒙元只是退出了中原,还没有被消灭,他们跑回到了草原老家,继续以帝王自称,想要变成辽国那般,与明朝隔着燕山山脉对峙的北朝。

    朱元璋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他的目标很明确,就算不能杀光蒙古人,也要让他们自去帝号才行。什么南北朝,简直妄想

    所以,这首歌谣来当军歌,简直不要太应景。

    大家看到的画面,是我在纪录片里找到的一个徐达北伐的片段。虽然肯定和当时有出入啦,但也能表现出,明朝最初定鼎时军队的状态有朝气、有理想、有信念。他们知道为什么而战,所以悍不畏死,并且与有荣焉。

    崇祯看着天幕上的场景,羡慕哭了。

    他手里若是有这种大军,哪里还需要这么焦头烂额

    但是搞了两百年的兴文匽武之后的大明军是什么样子呢

    历史圈有个关于明军的地狱笑话,叫做明军不满饷,满饷不可敌。哪里能满饷关外黄台吉。

    崇祯的脸,一点点的,绿了。

    皇帝不差饿兵的道理他能不知道他搜刮了宫里所有的金银器,甚至加田赋也要保证军饷到位,不就是希望这些大头兵拿了钱好好作战么

    但,能发到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手里有多少,他还真没底。

    就拿万历朝的一次小小兵变来说吧。

    之前提到戚家军的时候不是给大家挖了一个小小坑嘛,现在可以来填坑了,就是戚家军的后续。

    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做的实在太出色了,所以后来被调到北方来,也就是北京西边的蓟镇到山海关一带驻防,由于戚家军都是在浙江义务一带招的兵,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南军。后来戚继光罢官病逝,戚家军由他的副将吴惟忠带领继续驻防蓟镇。

    万历二十三年十月,蓟镇三协的南兵由于长期欠饷,群情激奋,聚众闹事,要求朝廷发钱。蓟镇总兵官王保将他们骗到演武场诱杀了上千人。

    吴惟忠的这支南军,是刚从朝鲜的平倭战场上回来的,他们军纪好不扰民,而且战功卓著,吴惟忠奋勇先登,是光复平壤的首叙之功。但是回来后,他们发现自己的军饷被克扣了,万历皇帝给的赏钱也没有公平发放,所以心生不满。

    当时,不仅是文官集团对武人进行打压,武将内部也十分割裂,北军南军之间矛盾冲冲。戚继光总督蓟镇时尚且相安无事,等换了王保这个北方人来之后,南军被打压的厉害,最后矛盾爆发,戚家军就这样惨遭屠戮。

    他们没有死在朝廷战场上,没有死在倭寇手里,却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,死在了文官故意克扣与武人的南北倾轧中。

    然而即使是这样,吴惟忠招募了新军,补齐了名额后,第二年依旧开赴朝鲜,继

    续为大明作战。

    只能说是戚家军不常有,唉。

    但蓟镇兵变,也是明末一个缩影了。

    朱元璋沉思良久。

    他不了解戚继光到底有多厉害,但他知道大明的南北割裂有多严重。没办法,南北被迫分离的太久了,彼此的习俗、语言甚至一些文化都不通,若不是大家还写着一样的字,怕是连认同一个祖宗都难。

    就这一点来说,天幕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,确实没错。

    朱元璋嘴角扯出一个苦笑。

    他本以为经过两百年的大一统王朝,南北问题会解决,就像魏晋南北朝时南北也分隔几百年,但经过隋唐后,南北已经弥合。

    谁知道大明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,甚至愈演愈烈了。

    万历时的戚家军毕竟还有戚继光将军的余温在照拂,但陕甘宁的边军可是苦了两百年。

    陕甘宁这地方大家也知道,自从关中变黄土高原后就落没了。明朝初年的时候,因为有开中法,有盐商过去屯田开集市,所以还算能吃饱饭,等到中后期那真是连年欠饷,普通士兵过得跟乞丐似的。

    崇祯二年,黄台吉叩边劫掠京师附近,崇祯下诏勤王。甘肃镇兵自然也要去。结果甘肃兵没走几天就哗变了。

    甘肃巡抚梅之焕当时比较受士兵信服,所以他派人来查问,哗变的士兵就实话实说“当年甘肃出兵援辽,结果一个都没回来。现在我们离北京有六千里的路程,自带的盔甲炮铳这么重就算了,朝廷连一分安家银子都不给。再走几天,人马俱倒。左右是死,不如死在这里。”

    梅之焕是个好官,所以他只处理了四个领头哗变的士兵,然后宣布其他人无罪,不愿意去勤王的可以立马回家。

    大家设身处地的想一想。滴水成冰的寒冬,背着盔甲武器,缺衣少食,一分钱都不给。而且按照崇祯给定的日期,这些甘肃兵得每天走一百里才能按时赶到京城。就这,这些甘肃兵还从张掖走了十天,走了一千多里到兰州才哗变,闹着不走。

    而且,哗变之后依然有一部分士兵愿意跟着梅之焕去北京勤王。

    我只能说,大明真是好福气。

    要是u主遇到这种事,怕不是当场逃营,连出发都不会出发的。

    朱元璋平生最听不得这种事,但是生气的事情太多他已经麻了。

    他闭目想了一下舆图,然后轻轻吐出两个字“河套”

    但是结果呢日行百里肯定是走不动的,所以他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了,早迟到了。崇祯下诏让梅之焕停职等候调查。

    这时的温体仁已经变成了内阁首辅,他因为梅之焕曾经上书保过钱谦益,所以换恨在心,直接就怂恿崇祯把梅之焕罢官夺职。

    然后崇祯同意了,因为在他心里,温体仁是个无党无派的孤臣。

    温体仁心里一丝颤动,背后忍不住冒出冷汗。

    崇祯脸色由绿转红,还是涨的通红。

    枉他这么信任温体仁,他却欺上瞒下,还让自己丢了好大的脸

    他把牙齿咬的嘎吱响,恶狠狠的说“把温体仁罢官下狱,着刑部、大理寺、都察院三司会审”

    想了想,他有说道“让徐光启和毕自严加大学士衔,入内阁”